《天堂•審判•重生  米開朗基羅:文藝復興巨匠再現》特展觀後感

輔導主任 陳書民

  在傾盆大雨的清明節假期中的一個上午,特別早起前往歷史博物館欣賞《天堂•審判•重生 米開朗基羅:文藝復興巨匠再現》的特展,這幾年在臺灣類似的展覽很多,總覺得臺灣是個幸福的地方,因為「達文西」、「梵谷」、「莫內」…一個個耳熟能詳的世界著名畫家的作品紛紛來臺開展,更不用說把大英博物館、羅浮宮等著名的博物館都搬來臺灣熱鬧展出,也許用「熱鬧展出」來形容藝術作品受歡迎的程度不甚妥當,但也不誇張,因為每次去看展的時候,展場內外總是人山人海,老實說,作品看了多仔細不得而知,但形形色色的人卻看了不少。   

  我把看展的人簡單分成三大類,第一類也是讓人頭皮發麻的是成群出現的學生們。這些大專或高中職學生看展的理由只有一個----這是○○科的作業或課程,非到場不可,也因此會看到邊聽音樂、邊滑手機、打情罵俏……,嘴裡不斷念念有詞…「好無聊喔!」、「快看完了!」、「唉喔!好想睡覺」,在年少苦澀的求學階段還要被迫做這些無聊的活動,真是辛苦他們了。第二類的看展族群也很容易辨識分類,大人帶著小學階段的孩子,小孩都有租用自助式導覽耳機,大人沒有,「這一幅作品要按編號三,要用心聽喔!」、「你看你看,這個雕塑是很有名的……」只看到大人們積極的帶著孩子看過一件件的作品,希望經過這些藝術精華的加持與灌頂之後,孩子會變成一代藝術大師,祝福他們。我蠻佩服充滿終身學習態度的第三類社會人士,從二十多歲的年輕上班族到白髮蒼蒼的老先生都有,夾雜在成群吵雜的青少年與活蹦亂跳的小學生中滿盡是痛苦的表情,想看個作品都要四處閃躲尋找縫隙,更不用奢望可以安靜仔細欣賞這些漂洋過海來的藝術饗宴。   

  在這幾年這麼多偉大的藝術作品來臺展出,已經開始讓人有資訊焦慮的感覺;「我星期天去看○○畫展,你看過了嗎?」聽到朋友這樣詢問,再看朋友滔滔不絕描述看展的心得,彷彿頭頂上已經浮現神聖的藝術光環,若是沒去看這些展覽似乎是跟不上時代的腳步。在不能被人發現自己還沒去看的壓力下,只能從腦海中回想過去求學階段的記憶硬擠出一些歷史的知識回應,否則只能因沒有共同話題而被排擠在社交圈外,「看展覽」變成是一件趕流行的行徑。

  每個人對藝術鑑賞的標準與價值都有不同,這是當我們走進展場之前必須要建立的基本認知,也是對每一個人的基本尊重。在展場中的大衛像頭部複製品旁,有位中年婦人對著一旁的家人用閩南語說了一句可愛的話,意思是:「這顆頭怎麼這麼大?」,然後就匆匆離開,也有許多人在這顆大衛頭像旁駐足端詳很久,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這些作品都沒有錯。對我而言,我喜歡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展覽,特展的標題特別凸顯「文藝復興」這四個字,因此我會將自己對文藝復興的特質與這些作品連結,從義大利與羅馬天主教的歷史,再聯想當時經濟富庶的北義大利佛羅倫斯、威尼斯城邦,就不難去對應人文主義強調的個性解放與科學文化。展場中繪畫與雕塑作品凸顯的完美人體比例與肌肉線條、建築樣式講究秩序、比例與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,在努力擺脫宗教對思想的束縛中,繪畫和雕塑卻仍然仍以宗教故事為主題,建築設計也中繼承了古典建築中的柱式系統。儘管展場中人潮擁擠,但時光彷彿回到五百年前的過去,可以想像米開朗基羅拿著工具、面對眼前作品時專注的神情,四周迴盪著也是祥和平靜的管風琴聖樂,腦海中縈繞的是聖經故事中大衛與歌利亞對峙的場景,手中工具慢慢刻劃出年輕的大衛正義凜然的氣勢、完美的肌肉線條……欣賞這些作品,彷彿親身穿梭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、佛羅倫斯,漫步在佛羅倫斯百花大教堂廣場與學院藝廊。

   欣賞過許多特展、也走訪過許多歷史名城,我喜歡看藝術家的真跡,不管是作品、手稿或者是曾經使用過的傢俱,因為欣賞著這些歷盡滄桑所保留下來的歷史文物,就像乘坐時光機快速的回到千百年的過去,與大師並肩親身體驗與感受每一個作品的故事與情境;你可以體會梵谷作品中的托斯卡尼明亮的黃、達文西的理性與完美思考創作、莫內眼中優美浪漫的西歐風情。

   也許我們既不擅長畫畫也不會彈琴,但當我們基本的日常生活食衣住行滿足了之後,藝術鑑賞就成為提升生活品味的重要能力。只要時時親近並願意欣賞名師美術創作、愛好聆聽古典優雅樂曲抑或關心支持表演藝術,就能讓我們的生活中多了這些「美」的元素,讓這個世界無處不美。